诚信、专业、以高质量低价格的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手机微信号19373860960(佳诚)

客服QQ:542098856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甘肃青海宁夏海南学校资料 ->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全日制模版图片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全日制模版图片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





青海民族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青藏高原首所高等学府,始建于1949年12月12日,历经青海民族学院(1956年定名)、青海民族大学(2009年更名)等发展阶段,2011年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国家民委共建,形成“扎根高原、服务国家”的办学特色。学校现占地1383亩,建筑面积45.16万平方米,分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五大校区,拥有22个教学学院、6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法、经、管、教、史、医、工、哲、艺十一大学科门类,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生20901人(少数民族占比55.05%),累计培养12万余名各民族人才,被誉为“青藏高原人才培养摇篮”。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肩负民族工作与教育双重使命,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1956年国务院正式定名“青海民族学院”,2009年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进入省部共建序列。作为“国家战略服务者、民族地区现代化推动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者”,学校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战略需求,形成“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理工医类特色发展”的学科布局。校训“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与校风“崇德尚实、和谐创新”贯穿办学始终,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53名省部级干部、1300余名厅局级干部及12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青海民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不可替代贡献。

二、学科专业与师资力量

学科体系:构建“双一流”学科矩阵,拥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化学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一级学科及16个专业硕士点,1个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中,文史类占32%(19个)、理工类占58%(35个)、体育艺术类占10%(6个),形成“文理交融、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如藏语言文学、法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如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专业17个,配备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藏药资源开发、人工智能应用)。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37人,专任教师8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5人、副高级283人,博士硕士教师占比86.5%(693人)。汇聚李文实、芈一之、胡安良等知名学者,形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多个”的师资梯队。教师中不乏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优秀专家,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66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冷门绝学项目5项),出版专著教材324部,发表论文2550篇,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多项,如索加本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鉴定为“优秀”。

三、科研创新与学术平台

学校立足青藏高原科研前沿,建成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9个省级平台,29个校级科研机构。在青藏高原山水文化、藏医药开发、盐湖化工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如《中国蕨麻》《青藏高原山水文化-阿尼玛卿志》等专著出版,获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率居省内前列。学术期刊《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藏文版)入选CSSCI扩展版核心期刊,《青藏高原论坛》成为区域学术交流重要载体。

四、校园环境与设施

学校五大校区功能分区明确:东序校区为教学核心区,西昆校区侧重研究生教育,文实校区聚焦文科实训,博雅校区承载艺术教学,南山校区规划为新工科基地。图书馆藏纸质图书382.86万册(含电子图书212.52万册),其中民族文字图书12万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3166部78750册(含23部国家珍贵古籍),《山海经全图》《格古要论》等三部古籍入藏国家版本馆,成为青藏高原古籍收藏重镇。教学设施先进,配备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1元/小时)、运动场地(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宿舍区实现网络覆盖,医疗室24小时接诊,高原适应性服务(如红景天供应、紫外线防护指导)完善。

五、学生生活与校园文化

学生生活“衣食住行”配套齐全:宿舍配备上网接口,电信营业厅提供宽带服务;食堂供应民族特色餐饮,满足多元需求;运动设施包括室内台球室、室外篮球场、足球场及网球场,定期举办校际足球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如“挑战杯”创业竞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晚会、“三下乡”社会实践(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海东调研等)、艺术巡演团赴尼泊尔交流等。学生社团涵盖学术、艺术、体育等多领域,如“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获国家级表彰,形成“石榴籽”文化品牌。学校重视高原适应性教育,提供抗缺氧保健品、防晒霜等物资,开展宗教文化尊重教育,促进多民族学生融合。

六、社会影响与国际交流

作为青海省培养留学生最多的高校,累计培养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现有年度留学生百余名,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41所境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设立孔子学院,实现青海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突破。与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合作举办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为省内唯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区域国别研究院及六个研究基地,其中“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基地”“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基地”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达93%,应届生平均工资5100元,主要流向民营企业(50%)、党政机关(18%)、国有企业(6%),行业分布涵盖IT软件、教育培训、金融投资等,就业地区以北京(15%)、西宁(13%)、深圳(10%)为主,形成“立足青海、辐射全国”的就业网络。

七、发展愿景与未来方向

面向未来,青海民族大学锚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立足青海大地、扎根青藏高原、辐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理工医类学科特色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目标,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优势,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等理工类学科特色,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学校将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续写“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的壮丽篇章。


上一篇:青海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2025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下一篇: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毕业证样本全日制模版图片

Copyright ©2010-2015    永诚教育印刷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