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78年,前身为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成为甘肃省唯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类本科院校,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大学。学校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并承担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等国家级任务。
学校实行"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和平校区(本科教育核心区,占地1200余亩,配备智能化教学楼、实验中心及体育馆)、五里铺校区(主校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毗邻兰州大学及附属医院)、定西校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原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后形成)、甘南校区(民族医药学人才培养基地,聚焦藏医学等特色专业)。截至2025年3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888亩,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35个,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 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
核心学科群: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为三大支柱学科,其中中医学、中药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中医骨伤科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为省级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矩阵:涵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藏医学、藏药学等35个本科专业,形成"医、理、工、管、文"多学科交叉的体系。医学信息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新兴专业响应数字化健康产业需求,签约率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5+3"一体化中医学人才培养(本科+硕士+规培),开设"敦煌医学""中医药+大数据"等跨学科辅修课程,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对口支援合作,推动国际化办学。
2. 科研创新平台
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特色研究方向:敦煌医学研究(如《辅行诀》"体-用-化"配伍法则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制研究)、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牵头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民族医药(藏医学、藏药学)传承创新。
重大项目成果: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直接经费260万元;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科研经费累计超3000万元。
1. 师资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835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5%,博士学历占比38%。拥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6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1人,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3人获评"甘肃省名中医"。
师资梯队涵盖临床、科研、教学三大领域,形成"国医大师-省级名医-青年骨干"的传承体系,如针灸推拿学院郑魁山教授团队、敦煌医学研究创新团队等。
2. 教学资源配置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有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室,与4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125家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临床教学网络。
图书馆与文献资源:馆藏中医药古籍文献丰富,配备数字化阅读平台,和平校区新图书馆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设计藏书量200万册。
智慧校园建设:宿舍配备智能控电系统、电梯及独立卫浴,教学楼采用APP控制照明,校园卡集成餐饮、洗浴、门禁等多功能,实现"一卡通"便捷生活。
1. 校区功能与设施
和平校区:作为本科教育主阵地,拥有标准化四人间宿舍(上床下桌、独立阳台、24小时热水)、智能洗衣机、热水机及电梯,配备太极湖景观带、百合剧院、体育馆等文体设施。校区东临兴隆山,西接皋兰山,形成"山-水-校"生态格局。
五里铺校区:位于兰州市中心,毗邻兰州火车站及王府井商圈,交通便利,承担研究生教育及临床教学任务,周边医疗资源丰富。
定西/甘南校区: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民族医药教育,配备特色实训基地及民族医药文化展厅。
2. 学生生活体验
住宿条件:本科生以四人间为主,配备独立卫生间、热水器及洗衣机,部分宿舍楼设共享厨房、自习室。研究生宿舍条件更优,部分配备独立卫浴及空调。
餐饮服务:食堂提供多元化餐饮选择,如清真餐厅、地方特色窗口,新食堂建设已启动,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
社团与活动:拥有中医药文化社、针灸推拿协会、敦煌医学研究社等学生组织,定期举办"中医文化节""百草园采摘"等活动,促进学术与实践结合。
交通与出行:和平校区至市区有907路公交直达地铁口,车程约30分钟;五里铺校区毗邻地铁2号线,出行便捷。
1. 就业数据与趋势
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70%-80%,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80.04%,其中84.7%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稳定岗位。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就业率超平均水平,医学信息工程等新兴专业签约率显著提升。
毕业生主要流向甘肃省内(占76%),兰州市聚集度达58%,省外就业集中于西安、北京等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如县办中医医院)成为重要就业渠道,2025年国家卫健委要求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基层岗位需求持续增长。
2. 职业发展路径
传统医疗领域:81.38%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单位,其中二甲以上医院占比63%。通过"三支一扶"计划、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政策,基层就业者可享受补贴及晋升优势。
新兴健康产业:133名2024届毕业生签约"两新组织",从事互联网医疗、智慧中药房、健康管理等创新业务,薪资成长空间明确(应届生起薪约4500元,5年从业者达7900元)。
国际化发展: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学校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毕业生可参与海外中医中心建设及国际学术交流。
3. 社会贡献与影响力
作为西北中医药教育核心基地,学校为甘肃及周边省份输送大量基层医疗人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如新冠肺炎防治),附属医院及科研团队发挥重要作用。
牵头制定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学校还承担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为中药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甘肃中医药大学凭借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鲜明的学科特色及创新的科研平台,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中医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校通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3一体化"等模式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结合敦煌医学、民族医药等特色研究方向,形成独特的学术优势。未来,随着和平校区二期建设、图书馆启用及新兴专业的拓展,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及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对于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学子而言,甘肃中医药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殿堂,更是投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实践的理想平台。
上一篇:甘肃农业大学毕业证样本2021年成人模版图片 | 下一篇: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证样本2022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
Copyright ©2010-2015 永诚教育印刷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