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四平的辽河之畔,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里,学生们正操作着智能农机模拟器练习精准播种。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老牌职业院校,历经“四平农业机械化学校”“吉林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等多次更名,始终保持着与黑土地的深厚联结。2025年,当最后一批毕业生接过印着“崇德尚能 知行合一”校训的毕业证书时,这张纸承载的不仅是三年时光,更是一个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吉林答卷。
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四平农业机械化学校,彼时的教学设备仅有几台老式拖拉机。2003年升格为高职学院后,学校并未摒弃“手脑并用”的传统,反而将农机维修、汽车检测等传统专业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在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学生既能拆解传统柴油发动机,也能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调试自动驾驶系统。
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结出硕果。由师生共同研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智能监测系统”,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物联网技术结合,一举斩获农林牧渔类一等奖。正如院长张会民所言:“我们的根在黑土地,但眼睛要盯着科技前沿。”
2025年春天,学院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基地”里,2023级学生王磊正在为新款卡车调试车联网系统。这个将课堂搬进生产线的项目,源于学校独创的“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在校完成基础课程,第二年进企业参与项目研发,第三年以“现代学徒制”身份顶岗实习。
指导教师李建国还记得,王磊最初连汽车电路图都看不懂。但当他跟着企业工程师参与新能源商用车研发,在弹性计算平台上优化电池管理系统时,这个内向的男生逐渐展现出惊人的创新能力。他的毕业设计《基于5G的农机远程控制系统》,已被四平市农业农村局纳入智慧农业试点方案。
2025年6月,当王磊接过毕业证书时,这张纸已经历三次“重生”。第一次是在2023年,学校试点“学分银行”制度,他的企业实践成果被折算成学分;第二次是2024年,参与制定《智能农机数据接口规范》的经历让他获得“1+X”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认证;第三次则是毕业前夕,他的创新项目入选吉林省“双创”大赛决赛,证书上特别加注了“乡村振兴标兵”称号。
这张不断“增值”的毕业证,正是学院育人创新的缩影。从2008年迁入新校区时的传统教学,到如今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体系,学校始终在探索如何让职业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正如院长张会民所说:“我们的毕业证不是终点,而是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技术护照’。”
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09级农机专业校友赵强的分享让全场动容。这位如今在吉林大学担任研究员的学者,回忆起在母校的时光:“当年我们没有智能设备,但老师带着我们跑田间地头,在农机库里手把手教维修,这种‘做中学’的传统至今影响着我。”
赵强的经历恰似学院校友的缩影:有人像他一样深耕科研领域,有人在一汽、中粮等企业成为技术骨干,还有人创办了自己的智慧农业公司。学校建立的“校友黑土档案”,让这些散落在各地的“技术种子”始终与母校保持着数据互通。当王磊在毕业典礼上接过校友联络员电子聘书时,他忽然明白:这张毕业证不仅连接着他的过去,更指向无限可能的数字未来。
如今,学院的毕业证书有了新的打开方式。通过区块链存证,证书信息可实时查验;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成长轨迹——从参与黑土地保护项目的土壤检测数据,到获得的企业认证,再到发表的专利论文。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镌刻在证书上的校训精神始终未变。
就像王磊珍藏的实体证书,虽然边角已有些磨损,但每次触摸“崇德尚能 知行合一”的字样,仍能感受到实训车间里柴油机的震动,闻到农机实验室的机油气息。这张证书见证的,是一个年轻人从技术新手到乡村创客的蜕变,更是一个时代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共生故事。
当秋日的阳光再次洒在辽河两岸的玉米地上,又一批新生将带着对“黑土地守护者”的使命走进吉林农工职院。而他们的故事,也将从这张薄薄的毕业证书开始,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书写新的篇章。
上一篇: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2010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 下一篇: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证样本2020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
Copyright ©2010-2015 永诚教育印刷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