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透析湖南农业大学毕业证“动科现象”
湖南农业大学毕业证是农业农村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担任学校名誉校长。
湖南农业大学毕业证的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修业学堂,周震鳞、黄兴、徐特立、毛泽东等先后在此执教。1951年3月由修业学堂发展而来的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3月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历经百廿风雨,学校砥砺前行,始终秉承爱农为农传统,践行强农兴农使命,现已发展成为以农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人才”二字,寥寥五笔,却是强校之基、创新之核、发展之要,也是实现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根本引擎。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毕业证人才工作捷报频传,实现了国家级人才各层次人选全覆盖,学校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屡获新突破。纵观全校,如何育才引才,用才聚才,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率先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这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科技自强自立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结出的果实。”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介绍,近5年来,学校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0人,拥有国家级人才44人,学校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探究动科学院的人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2019年1月24日,校党委书记陈弘和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带队赴动科学院调研提出:切实以人才引领驱动畜牧学一流学科建设。
时隔两个多月,动科学院便看到学校党委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建设一流学科的决心——同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受聘为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带头人。对于一个学院而言,一位院士的加盟不仅仅是一位学术大咖,往往还代表着大团队和大平台,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对学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系统功能。
随着以印遇龙院士为核心的团队平台搭建和岳麓山实验室的建设大力推进,动科学院成立了生猪及家禽种业创新、生猪营养、优质家禽生产等9个方向创新团队,畜牧学科如同一个强大磁场,吸引了18名博士纷至沓来。
值得一提的是,多名青年科技人才不约而同地提到,在刚起步之时,学院便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启动资金和实验设备支持。在职称评聘中,坚持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类型的人才,不断完善分类评价体系,破除论资排辈的老做法,实行“揭榜挂帅”,让各类人才在合适的赛道上奔跑。
“如果没有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的鼓励和衔接,我觉得进展不可能这么快。”2019年入职的吴苗苗,次年便获得了国家级课题——关于肠道健康与免疫的研究。
2023年5月,尹杰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微生物驱动断奶仔猪肠道脂肪酸异质性吸收的机制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省农业领域首次获批立项的2个青年科学家项目之一,这也是我校首个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
34岁的尹杰是否有挑大梁的勇气?殊不知,这是他2019年入职农大后,主持的第8个大项目,其中包括2个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项目。
“我们要以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邹学校深知,对高校而言,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力量。经过4年发展,动科学院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0人入选省部级人才工程。
动科学院下一步怎么发展?经过广泛调研,不断凝练总结,形成了以“十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学院“十四五”规划,从这份“施工图”中能看到的是,学院对人才的引、用、留、育做了全盘考量。
——将“品质”确定为主要研究发展方向,聚焦安全、资源、功能畜牧三个支撑点,对接省千亿产业,形成湖南特色。各层次人才可在此基础上,谋划国家奖、国家种业创新中心畜禽育种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十四五”重点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优青等重大项目,并鼓励学院科研团队围绕目标开展工作。
——立足湖湘,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行业产业社会服务,围绕湖南畜禽水产特色,加强“四院二十所”平台建设,打造产教深度协同育人平台。目的是为了包揽人才,让行业人才为学院所用;同时使学院青年人才接地气,学院鼓励40岁以下年轻博士全职下基层锻炼1-2年,在生产实践中寻找科学问题及科研方向。
——逐渐实现从“设计论文”的科研向发现探索自然规律、解决产业问题的科研转变。精准凝练每个人的“1+N”研究方向,其中,“1”是指一辈子钻研一个学术研究方向,“N”是技术开发方向,研究产业问题,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
“学院发展不是单打独斗,它是产学研的通力合作,也是大量的超前谋划和坚定的长期决策,要将各地人才聚集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动科学院院长贺喜如是说。
“团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做着自己擅长的内容,互相不重叠不内耗,但又可以协同攻关。”唐雄卓特别感谢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护,营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让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博士毕业后的黄金发展期出成果。
贺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致力于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主持完成《兴牧立心•圈学厚识•筑台强能——“新孺子牛”畜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5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3项,其中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团队上下在行业需求、社会需要和国家战略的牵引下,聚焦关键问题投入时间精力,实现了更好更快成才发展。”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牵引下,贺喜凭着扎实的业绩和成果步入高层次人才“国家队”。
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激活了学院科技创新“一池春水”:组建了“优质畜禽产品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畜禽资源(猪)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团队发布了湖南首款瘦肉型猪湘育50K、湘育10K和黄羽肉鸡专用液相芯片“湘芯一号”……
窥一斑而知全豹,梳理动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脉络,从中可以感知的是,学校党委的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切实担起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建强工作机制,做好统筹规划,强化政治引领。
“要围绕‘国之大者’‘省之大者’制定引才计划,紧扣人才团队发展需求设置引才岗位,要制定引才地图开展重点人才对接。”陈弘说,只有将国家重大需求、学校主攻方向、个人专长领域结合起来,才能找准未来科研的方向和路径。
正是如此,在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的三轮驱动中,学校科学规划人才梯队,推动形成学科带头人谋篇布局、顶尖人才领军挂帅、青年人才挑梁担纲的梯队建设,通过打造“院士+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创新骨干”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形成创新协同攻关的人才队伍雁阵格局。
“为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科研。”人事处处长、人才工作办主任伍小松表示,也正是在这种重才、爱才、惜才、扶才的浓厚氛围下,近5年学校引进人才无一流失。
——开设“湘农会讲”“耕读书会”,组织前沿学术论坛、人才成长恳谈会、暖心见面会,创办交叉学院和六个特色书院,全面优化人才发展政策、工作、学术和文化环境。
——近5年为青年人才提供条件建设和项目资助6000多万;22名40岁以下海归人才评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43名35岁以下的海归博士评聘为副教授,海归人才10人提任为中层干部、1人提任为副校长。
——建立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制定海外引才校院(处)各方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在省委人才办支持下为83位海归申请高层次人才医疗、出行服务绿色通道;为21位海归人才一对一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为15位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偶安排了就业或入职学校。
现如今,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拾级而上,湖南农业大学毕业证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坚实脚步中,勇立潮头、锐意进取,深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上一篇:株洲工学院毕业证样本2005年全日制图片 | 下一篇:中南林学院毕业证样本2005年全日制图片 |
Copyright ©2010-2015 永诚教育印刷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