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办学活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青岛市国培项目办公室、青岛市市级教师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发展职教师资培训,打造师资培训品牌。
拓展领域 提升培训水平
积极参与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职教师资培训市场化竞标或项目遴选,与广东、福建、河南、甘肃、新疆、青海、江苏、广西、内蒙、四川、山西、吉林、山东、重庆、青岛等15个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开展高端师资培训项目。2016年以来共举办国培、省培、市培、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联盟培训、定制培训等各类师资培训班226个,重点进行师德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应用、团队组织、教研科研方法、信息应用技术、教学实践与演练等方面培训,培训职业院校校长、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培训专家等7860人,104700人日,培训收入超过3500万元。
连续两年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职教办组织的双师素质教师培训,推进职业教育培训东西协作工作。承担市政府结对甘肃省陇南市教育扶贫培训项目,服务精准扶贫战略。开拓培训国际化路径,举办青岛市中职教师“机器人技术”赴德国培训项目,学习国外先进研发和生产技术,促进培训方法和模式改革创新。
健全机制 释放培训活力
强化“三级”组织保障。发挥三级培训管理网络的作用,各部门分工明晰,运行顺畅,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培训处(培训学院)为培训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确立一名负责人分管培训工作,成立培训部,下设教学管理、后勤保障、质量监控等工作团队。
加强“三方面”制度建设。以加强规范、激励、质量保障等三方面制度建设为主,先后出台《培训管理暂行规定》、《培训授课教师管理办法》、《培训收入管理办法》、《培训管理流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培训项目有序推进,鼓励教师承担培训任务,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培训工作的内在动力。
创新“三需求”调研机制。建立健全“学员、委托方、培训基地”三方面和“训前、训中、训后”三阶段调研沟通机制,通过QQ群、微信群和问卷星,发布培训需求调查表和问题清单,并根据学员需求与反馈不断调整培训方案,确保内容和需求相匹配,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严把过程 深化服务内涵
全方位组织。通过调动各方面培训资源,形成训前、训中、训后和返岗跟踪指导完整的闭环系统。开班前,精心做好食宿、交通安排、师资配备、培训场地布置、实践企业联络、教学资料筹备等前期工作。培训期间,每班配备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负责学员生活服务和教学计划实施。培训结束,强化培训成果转化,跟踪指导参训学员将培训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
全身心服务。树立“学员、委托方”双客户的理念,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形成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文化。
全视角督导。按照“训前备案审核、训中过程控制、训后效果评价”的思路做好职教师资培训的质量监控。“训前备案审核”阶段,重点对培训项目进行备案并审核项目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设置。“训中过程控制”阶段,通过巡视督导、随堂听课、学员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和协调处理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培训组织实施到位。“训后效果评价”阶段,从调查问卷、学员自我评价以及过程督导控制、后续跟踪指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持续改进后续培训工作。
优化资源 聚焦培训质量
建设模块化课程资源。选择培训重点内容,设定专项培训主题和模块化课程、微课程单元,形成师德教育、拓展文体训练、团队建设、项目教学模式组织、教练型教师及教练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体现青岛职院理念与模式的特色培训课程。重视实践性课程,组织学员开展备课说课,研课磨课、微格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战演练;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海尔、海信、青啤、伟东等知名企业进行现场教学。
建设多元化教师资源。内培与外聘相结合,构建“专、兼、名”比例协调的三元化师资结构。制定培训师资格标准和培训规范,建设院内外培训教师资源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首席培训师制度,组建培训师团队。现有校内培训师资库在职专家120人,其中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从政府、企业、高校聘请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培训班授课,拥有相对固定、长期承担培训授课的兼职专家40余人。
建设实用化网络资源。启用青职继续教育在线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培训工作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