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省以科研项目与重大工程培养人才,以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聚集人才,以科技成果奖励激励人才,形成了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骨干和生产单位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组成的科技队伍。正是这一大批科技人才,才使我省的“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无人机、机器人、碳纤维等重大项目快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6%,为我省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6月24日至26日将在长春举行,届时将包括120余位院士在内的4000多名科技工作者聚集长春。为展示我省在重大前沿科研战线上先进典型的风采,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聚焦中国科协年会》栏目,陆续刊发我省科研战线上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
在长春市美丽的净月潭附近,一座军事化管理的办公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威严,这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省科协副主席金宁一工作的地方。
金宁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主任。初次见到金宁一,科研人员的严谨与军人的那股特有的英姿勃发扑面而来。
金宁一是朝鲜族人,1956年3月出生在我省的龙井市。因为出生日期与列宁的只差一天,有着浓厚红色情结的父亲给他取名“宁一”。18岁中学毕业的金宁一和大多数青年一样,下乡到农村锻炼。下乡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单调和枯燥的。每到晚上,他都会挑灯苦读。那个特殊的年代,比较容易找到的社科类书籍将他引向了自然科学研究之路。
1982年,金宁一在延边农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解放军农牧大学(原解放军兽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1995年获得预防医学博士学位。这期间,他产生了在微生物学领域进行传染病和免疫相结合研究的想法,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1990年,金宁一受邀赴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共同研制艾滋病基因工程疫苗。此前,日本已经有两位博士进行过这一研究,但一直都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很快,金宁一就发现了这一研究的问题所在。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聘请金宁一为日本文部省“在留资格”教授。共同研究接近尾声,研究所和制药公司分别提出想聘请他为首席科学家,承诺给予他和研究所所长同等水平的薪资并无偿提供住宅等优厚条件。
“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虽然当时国外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都比国内好很多,但是在国外就是替别人干。”金宁一说。他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毅然回国。
“要想他人之未想,为他人之未为,当别人走路时你要学会奔跑。”回到祖国后的金宁一工作更加勤奋。在他看来,根本就没有节假日的说法,一年365天,他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40多年来,在科研和防控工作第一线,金宁一紧紧围绕病原学、流行病学、快速诊断、预防和治疗用疫苗等病毒病防控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集中攻关。他重点对12种人兽共患、重要动物病毒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重要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推进了病毒病预警及科学防控。围绕国家和军队应急需求,他建立了灵敏、快速和高效的检测技术,提升了病毒病早期诊断及快速侦检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SARS疫情暴发后,他建立了SARS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完成了吉林省首例SARS病原学确认。此外,他还建立起多个疫苗制备技术平台,加快了多联多价新型疫苗研发进程,建立了应急疫苗快速制备体系,带动了研发技术的产业化。
在金宁一的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最难忘。“我刚从国外回来时,实验室仅有12平方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校、单位的支持下,现在的实验室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金宁一感触地说。第二件让金宁一难忘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带的学生圆满完成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毕业走向社会,将自身所学贡献给国家时。说到这里,金宁一的脸上露出幸福和自豪的表情。截至到2015年,金宁一培养出的439名研究生,都工作在我国病毒防控的一线岗位上。
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止,艰辛的付出也换来骄人的成绩,金宁一办公室书柜里陈列的一张张奖状和一排排奖杯,记录着他人生的荣耀:金宁一获得本行业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973首席科学家,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军优秀教员、“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获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二等功。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67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17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成果转让2项;获新型疫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6项……
“科学研究看似枯燥,其实在真正喜欢的人的眼里,充满了乐趣和幸福。每当研究取得突破进展或者成功的时候,这种喜悦是无法替代的。”金宁一说。虽然已经61岁,而且功成名就,但他仍然“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保持着每天读书到半夜、早晨6点半到实验室的习惯。“在经常暴发的动物疫情中,病毒病危害最严重。我将继续拓展、深入我的研究方向,以病毒为主体,进行溯源、背景、诊断、预警以及综合防控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