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
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1952年初,
学校拟订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年计划(1953-1957)初步方案》,确定在此期间,仍以培训政治干部为主,同时举办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技术班。4月15日,学校第一期学生518人举行了毕业典礼。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1955年,学校由新玉沙街迁至武侯祠附近的新校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1960年,学校发展成为本科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并举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共设本科专业14个。在校学生达3000余人,教职工320多人。
1957年以后的反右等政治运动,使不少著名专家、教授被迫调离学校。1962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办学规模大幅压缩,在校生由3000余人降至1500余人。
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教学活动停顿。1968年,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
1973年,学校恢复办学,各系(科)恢复了教研组建制和活动,迎来了恢复办学后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四川学生148人,西藏学生160人。
1974年,全面恢复了系(科)专业设置,同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少数民族“工农兵学员”共200名,分别学习汉语文、藏语文、数学、理化、畜牧兽医五个专业。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改由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古典文学、宗教学、动物遗传育种学、中兽医学首批4个硕士点于次年开始招生,共招研究生9人。
1994年,国家民委批准建立成人教育学院,1996年,成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列为可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学位授予单位。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至此,学校已有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个博士点。
2008年,沉着应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活动受到了国家民委、四川省的高度肯定。同年6月,新校区北区行政大楼投入使用,学校主体正式转移到新校区。
2009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奠基动工。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标志着博士后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0年,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正式揭牌。
2014年,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零到有,取得历史性突破,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至18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112个;包括藏族馆,彝族馆,羌族馆,白族馆,经堂馆的“民族博览中心”落成,校史馆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院系专业
艺术学院 美术学,绘画,动画,雕塑,摄影,视觉传达设计,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器乐),音乐表演(声乐)
藏学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行政管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学),民族学(藏学),藏药学,文化产业管理(定向)
经济学院 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制剂,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中药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材料)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动物科学(定向),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定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与湖南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环境设计,建筑学,建筑学(与湖南大学联合培养),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旅游管理,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
外国语学院 英语,法语,日语,朝鲜语
法学院 法学
彝学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
国际教育学院 英语(旅游英语)
预科教育学院 预科生(理科),预科生(文科),预科生(其它高校代培)
现任校长:曾明
本文由毕业証样本网编辑http://forcnmedic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