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大医校园阳光明媚,碧海流云,处处弥漫着浓厚的迎新气息。大医师生热情洋溢、悉心服务,热切期盼2018级本科生入学。今年,我校共招收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新生1699人,截至当天下16时,共有1686名新生完成报到手续,他们即将在美丽的大医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数字化迎新更加高效。今年,学校继续采用“互联网+迎新”模式,大大简化了新生入学报到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新生可先登录迎新网站、微信平台等充分了解入学报到流程、学校概况、院系简介、校史文化等内容,还可了解自己的专业、班级、寝室等信息;通过院系QQ群,辅导员老师、学长们时时与新生们保持联系,为他们答疑解惑。报到当天,新生可享受“一站式服务”,凭借个人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到所在学院工作站,扫描录取通知书上的条形码,便可完成入学报到,大大简化了报到手续。
特色迎新亮点纷呈。在今年的迎新工作中,继续实施“学校统筹协调、学院自主迎新”工作机制,各学院自主迎新工作特色鲜明。第一临床学院为新生赠予大学第一本书——《医生的修炼》,希望新生对医生职业能有新的认识,在大学阶段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第二临床学院制作了文化徽章,赠予新生《甲子华章》一书,勉励学子秉承和弘扬“崇德尚医”的院训精神。其他学院为新生还特别设计了“心愿树”留言板、“今日头条”留影板、家长心愿墙、帮扶小联盟、电子针灸体验、中药福袋等,为新生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入学记忆。第二临床学院来自福建的新同学激动地说:“大医真的很美,我一定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
领导看望慰问关怀备至。迎新当天,党委副书记靳媛、副校长邹存慧、佟春光,校长助理田晓峰等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到迎新工作站,看望新生和家长,慰问迎新工作人员,全程了解迎新工作进展情况。在宿舍区新生报到处,校领导查看了迎新工作流程,逐一询问了新生报到的相关情况。在新生宿舍,校领导与学生和家长亲切交谈,希望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学有所成。
据了解,新生报到前,学校召开了迎新工作专题部署会议,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做好新生接站、报到、住宿、餐饮、安保、志愿服务、医疗保障、卫生保洁等准备工作,全力保障迎新工作的开展。
绿色通道助力新生入学。多年来,我校坚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新生入学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绿色通道”报到入学。新生报到当天,学校领导来到“绿色通道”现场,详细询问了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向学生赠送了装满学习和生活用品的“爱心大礼包”。截至当天下午16时,共有140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
志愿服务细致周到。在迎新现场随处可见身着彩色T恤的学生志愿者举着写满欢迎语的牌子,他们有的帮助新生提行李,有的为家长指路,有的为新生介绍学校学院情况,他们笑脸相迎、真诚投入、热情服务,成为大医迎新现场的一道靓丽风景。
文化氛围热烈浓厚。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暑假期间,学校在四七广场和宿舍区打造了文化长廊,集中展现学校历史文化、“一训三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让新生们充分了解大医、认识大医。迎新当天,校园随处可见迎新标语和宣传栏,集中展示了大医深厚的文化底蕴。印有学校logo的文化衫、U盘、手绘地图等文化产品,摆放在文化宣传站,吸引众多新生和家长驻足观看。来自广西桂林送儿子上学的李先生感慨地说:“大医景色美、设施一流,人也热情,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我很放心”。
此外,各学院在迎新当天还召开了家长会、年级大会,使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和学院情况。新生入学后,学校还将陆续开展新生军训、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校风校纪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适应性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全力做好入学季各项工作。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并入大连大学,称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销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医学院独立。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在大连市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是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0.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亿元。学校藏书223.4万册,数据库资源61种,可获取全文的中外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现有23个教学、科研单位,19所附属医院;本科专业23个。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4个。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2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近90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00余人、副高级职称近90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8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00余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人(其中青年“千人计划”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有辽宁省优秀专家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1人次,辽宁特聘教授28人次。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200人,其中研究生4500人,本科生7600人,外国留学生1100人。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现有国家级专业3个,省级专业12个;有国家级教学平台5个,省级教学平台23个;有国家级课程4门,省级课程36门。2个专业在省内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学校连续7年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赛区第一名;近五年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3次、一等奖2次。近五年,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2017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3项、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是东北地区成功捐献人数最多的高校,共15名学生完成捐献。
学校现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1个。有部级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省工程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7个。近10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22位、东北高校第9位、辽宁省高校第4位。“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863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310余项,以大连医科大学为完成单位的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02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1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
学校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附属一院、附属二院均入选“中国顶级医院100强”。附属一院是东北唯一获得“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的单位;现有全国唯一的一站式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全国首批、东北唯一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和“中美合作神经胃肠动力中心”,东北唯一的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附属二院建立辽南地区首个医疗联盟;是大连市唯一肝脏移植准入单位,拥有东北最先进的骨髓移植病房;是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高奖项“先进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示范医院、全国管理创新医院、全国“未来医院”服务创新示范单位。附属三院正在建设中。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留学生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被评为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自主招生资格和教育部“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医学学历教育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生源累计覆盖五大洲11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了“中美公共卫生硕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已加入全球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健康子联盟。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全校师生秉承“甚解、敏行、明仁、济世”的校训和“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为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