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始称东北农学院,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1994年,东北农学院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现已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具有中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教学科研型和开放式大学”,是黑龙江省省属重点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现任校长: 包军
东北农业大学国标代码: 10224
毕(结)业証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8位。
(一)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証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証书编排的序号。2002年学历证书编号扩充至18位(但当年有部分高校仍使用17位)。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1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3、4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标代码;第5、6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7、8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9、10位为年度代码;第11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第12至16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17位为校验代码。
(三)办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6;网络教育为7。
(四)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第二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扩大就业的根本在于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可见,促进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于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经济理论主要有“奥肯定律”和“配第—克拉克定理”。“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增长率便低于潜在GDP增长率2%。“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从现实看,产业发展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同时着眼国计民生积极扩大就业。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三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与此相伴随,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快速提高。那么,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机理究竟为何?这可从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优化两方面来分析。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链得以延伸和完善,新的市场被开发出来,从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我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三服务业大国,2013年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达90%以上。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产出能力,无疑吸纳了大量就业。
产业结构优化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就像“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变化。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其对就业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内部结构趋于合理,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相当大一部分新增就业是在第二产业解决的;近年来,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到2013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
但是,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并非总是同步的,就业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产业发展内容和方式对就业的影响大不相同。如果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就难以形成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产业发展特别是转方式、调结构中应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发展由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导向,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通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产业发展方向更多转为满足和扩大内需,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努力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这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应更加重视统筹兼顾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将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更好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就业稳定、民生改善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