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校历史
折叠前身史略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 年)、光华大学(1925 年)、东亚体育专科学校(1918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均是沪上知名的私立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学校停办。两所大学教员中有许多知名学大夏大学校徽者,而两校学生同样英才辈出。
大夏大学是由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和学生在1924年7月建立的,1924年6月,厦门大学三百多师生因学潮离校迁上海,成立了“大厦大学筹备处”,“大厦”即“厦大”之位置对调,既表示是经由厦大嬗变而来的,又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在当时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后又由荣宗敬捐赠丽娃栗妲河(西班牙语:Rio Rita),更使大夏以校景优美秀丽而闻名。从办学开始,一大批包括郭沫若、田汉、朱经农、马君武、邵力子等著名学者在内的教授都曾来校任教,这其中还包括天才诗人徐志摩也授课于此。良好的办学实力,使得大夏大学获享“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与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并称为上海私立大学的“四大金刚”。抗战期间曾西迁贵阳,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光复后迁回上海。20世纪40年代末,江山易帜,大夏大学部分教员及学生南下香港,在香港复校,定名光夏书院。1956年6月,光夏、平正、华侨、广侨及文化五所书院合并成立“联合书院”,定址香港坚道147号。1963年,联合书院加盟香港中文大学。
光华大学1925年6月由因五卅惨案而退出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数百名师生所创建,取“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定名“光华大学”。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辞职的19位中国教师作为光华初期的教学骨干,另有许多博学人士纷纷前来光华任教,以表示对爱国斗争的支持。当时的校长是张寿镛,文学院长是张东荪,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钱基博,政治学系系主任是罗隆基,教育系系主任是廖世承,社会学系系主任是潘光旦。胡适、徐志摩、吴梅、卢前、蒋维乔、黄任之、江问渔、吕思勉、王造时、彭文应、周有光、钱钟书等知识分子都曾在光华大学任教,是当时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的一所私立大学。教员多用英语授课。其校纪管理严明,学风有口皆碑。
折叠建校初期
和当时的大多数大学一样,大夏、光华两校自20世纪30年代起,历经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迁往内地的颠沛流离以及战后国共内战的动荡,发展逐渐陷于困顿。
国共内战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创建新的高等
教育体制的背景下,诞生了今天的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师范大学。1951年10月16日,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东亚体专等学校的相关科系合并成立全新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院系调整。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上海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其间,亦有科系调出的情况。1953年福州大学物理系和安徽大学的教育/历史/数学/物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至此,由华东和华南十余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的华东师大,汇聚了华东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从此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定为首批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
折叠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到1969年,华东师大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优雅的理科建筑群学校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相继复校。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1984年,上海师范学院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时期,华东师大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依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华东师大“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评价;1971年,华东师大光学组建立了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
折叠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期。期间提出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并通过开设许多的新兴学科,为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华东师范大的活力。
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思群堂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华东师大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紫江集团,签订了三方合作共建新校区的协议,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华东师范大学的“211工程”、“985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成为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的摇篮,成为培育和造就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大师、一流科学家的园地,成为具有较强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成为具有良好学术声誉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科学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现任校长:陈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校代码:10269
华东师范大学创办时间: 1951年